《溪山渔隐图》,明代唐寅绘画作品,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21:11 点击次数:156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创作背景此画作于明正德九年(1514年),唐寅45岁经历科场舞弊案后,借“渔隐”主题抒愤。题跋中“我也不登天子船”直指宁王朱宸濠征召事件,暗含对仕途的彻底绝望。画面时间设定在秋日黄昏,隐喻人生暮年之思。
画作内容
构图:手卷形制(纵29.4厘米,横351厘米),分段描绘“渔舟唱晚—山居读书—枫林醉眠”三幕场景,以溪流贯穿。技法:山石用“斧劈皴”变体,笔触较南宋更细碎,表现苏州花岗岩地貌;红叶以朱砂点染,与青绿山体形成补色对比;渔夫面部仅三笔勾勒,却传神刻画醉态。细节:舟中翻倒的酒壶、案头翻开的《离骚》,暗示借酒避世的屈原情结。文化内涵
双重隐喻:表面写渔隐之乐,实则通过渔夫(自况)、书生(理想)、醉汉(现实)三个角色,剖白“才高遭忌—寄情山水—放浪形骸”的心路历程。题跋密码:卷尾七绝中“闲来写就青山卖”句,揭露明代职业画家的生存困境,与沈周“文人自娱”创作观形成张力。流传经历
明代:原为苏州收藏家王穉登秘藏,万历年间被项元汴以“千金”购得,钤“天籁阁”收藏印。清代:乾隆时入内府,著录于《石渠宝笈》,但被误定为“仿李唐笔意”。近代:1922年溥仪赏赐溥杰流出宫廷,1948年由张大千携至巴西,1976年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(编号“故畫000771”)。特殊价值此卷是唐寅“变体文人画”代表作,将南宋院体技法、元代隐逸主题、明代市井审美熔于一炉,直接影响晚明陈洪绶的变形主义风格。2017年台北故宫大展中,与文徵明《浒溪草堂图》并置,揭示吴派画家对“隐逸”的不同诠释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新晋江鞋在拼多多集体突围,卖出200万双洞洞鞋,靠质价比圈粉小镇青年
下一篇:没有了